帕金森我们在前面的文章都有介绍,但是对其症状介绍的比较少,其导致的运动障碍主要表现在四肢躯干的肌群。患者感道肠道的不适,多是处于关期的表现,即帕金森病本身的症状,也与药物剂量不充分导致剂末现象有关。感觉肠道“异动”,其实跟腹壁肌肉僵硬,肌张力增大有关,而不是真正的“肠道异动”。
问:肌肉疼痛跟帕金森有关吗?是药物副作用还是疾病进展的信号?
答:肌肉疼痛跟帕金森有关,主要是因为疾病导致运动障碍,肌肉长期强直、绷紧,易引起肌肉的酸疼,另外有研究显示也可能与神经系统的病变有关系。
判断是药物副作用,还是疾病进展信号,要看疼痛发生在药物起效时,还是在药物失效时。如果发生在药物起效时,说明是药物的副作用,可以考虑减少药量或调整用药。如果是在药物失效时出现,则意味着“剂末现象”、“开关现象”的出现,即疾病加重的信号,需要适当强化治疗。
问:有一些病人用药一段时间后会出现一些运动障碍,比如手足像舞蹈一样徐动,这种情况应该如何处理呢?
答:这种运动障碍也叫异动症,它的治疗更复杂一些。异动症的发生是由于病人对药物的敏感性改变。异动症病人在药物峰值的时候处于药物相对“过量”的状态,反而需要减少药量。还有一种更麻烦的类型,就是双相异动,双相异动是指在药物起效之初和起效末尾出现运动障碍,这个治疗方式比剂峰异动,也就是药量达到峰值时出现的运动障碍更难。剂峰异动通过减药量就可以改善症状,但双向异动减药量也不一定行。减药量虽然可以改善异动,但状波动会更严重,所以异动症的治疗比剂末现象更困难。异动症病人也可以考虑手术治疗,也就是脑起搏器治疗,手术一方面可以直接治疗异动症,另外手术以后可以通过减少药量来治疗异动症。
问:疾病进展到什么程度,需考虑植入脑起搏器?
答:脑起博器植入治疗帕金森的时机选择分为两种情况,一种是被动选择,即不得不做了,通过调整用药已经不能控制症状,反而副作用越来越大,只能选择手术治疗了。
另外一种是主动选择,即选择最佳的时机采取手术治疗的方法,以期获得更好的症状改善。对于以下患者,被动选择脑起博器植入治疗:
1. 多种药物联合应用无法取得满意疗效的患者
2. 症状波动,每天“关期”过长,即使充分调整药物药物难以充分改善的患者。
3. 服药抗帕金森药物后出现舞蹈症等不自主的异常动作,影响患者生活
4. 震颤严重,对药物有抵抗性的患者
5. 病情严重需要服用药物,但有药物禁忌症的患者(如闭角型青光眼等)
哪些患者可以考虑主动选择脑起博器治疗?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》发表的国外研究发现:对于帕金森病人,病程超过4年,出现运动并发症不超过3年的情况下,植入脑起搏器,疗效优于药物治疗。研究者建议在谨慎评估疗效和风险的前提下,适当提前植入脑起搏器的时机,即在出现早期运动并发症时就考虑植入,以便获得新的治疗“蜜月期”。
问:干细胞治疗帕金森、基因治疗帕金森有效吗?
答:干细胞治疗、基因治疗都还在研究阶段,没有明确的证据证明有效。
问:如果患者不能前往就诊,家属应该带哪些资料,患者生活表现的视频是必须的吗?
答:我们建议临床诊治必须在见到患者本人的情况下进行。但因为帕金病的特点,患者多出现震颤、肌肉僵硬等症状,行动不便。再加之全国治疗帕金森的医生资源分布不均,患者异地就诊情况较多,给面诊带来一定难度。
如果患者无法前往,由家属代劳面诊的,有几点要求:
1.家属必须对患者病况非常了解。能详细描述患者症状表现、既往病史等信息;
2.初诊医院完成的各项检查,如头部核磁、生化、分子影像学检查等等,以便医生判断疾病;
3.可以反应患者运动状况的视频,如静止时是否抖动,走路的步态,单侧还是双侧运动障碍等等。
问:家属应该观察并记录患者的哪些变化,是跟疾病反映、疾病进展、副作用密切相关的?
答:帕金森是进展性疾病,药物控制症状与药物副作用的产生又相伴相生,所以需要患者及家属密切观察并记录症状的变化,以便医生采取有效、副作用小的方案。我们鼓励患者或家属记录健康日记,日记关注几个方面:
所以,我们强调一定要定期监测,随时发现耐药,及时干预治疗。对于慢乙肝患者,尤其是肝硬化的病人而言,一次肝炎活动对他的打击是非常巨大,甚至是致命的。
1.每日用药的情况,种类、次数和剂量;
2.服药物症状的变化,运动障碍、震颤、平衡能力是否有改善;
3.改善症状维持时长;
4.药物服用后,从服药到开始起效的“潜伏期”,起效的快慢;
5.异动的程度和时长,异动出现的时间,是在剂峰时还是在剂末时;
6.非运动障碍的改变,如记忆力变化、认知变化,是否出现幻觉。特别要关注幻觉的出现主出现时间;
7.头晕、低血压、便秘、胃肠道等不适症状的记录;
8.情绪变化,是抑郁还是兴奋,出现在剂峰还是剂末;
9.是否有过跌倒等;
10.其它。
本文转载自好大夫网站。
分享到:
上一章: 帕金森病与帕金森综合征用药原则
下一章: 胰腺癌如何诊断如何治疗
推荐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