功能:养阴益胃,清中消痞。
主治:浅表性胃炎,返流性胃炎、萎缩性胃炎等病。症见胃脘痞塞,灼热似痛,似饥不欲食,口干不欲饮,五心烦热,纳呆食少,大便燥秘,舌红少律或光剥龟裂,脉细或数等。
详细描述:用法:1日1剂,水煎,分两次口服。
方解:方中太子参、甘草补中益气,以助脾胃之气阴;麦门冬甘寒清热,养阴益胃;制半夏和中降逆以消痞;青皮理气疏肝,导滞散病;柴胡疏解郁以畅胃;生白芍和中缓急以抑肝和胃;栀子清泄三焦郁火;丹皮凉血清泄阴火;丹参活血祛瘀,调养胃络;甘草又能调和诸药。诸药合用以太子参、麦门冬之补,柴胡之升,青皮、半夏之降,栀子、丹皮之清,白芍、甘草之和,丹参之消,合诸补、消、清、和、升、降于一炉,共奏养阴疲胃,清中消痞之效。
加减:泛恶欲吐者加竹茹、茯苓;舌燥者加黄连、生地、太子参、易沙参;噫气矢气不畅加佛手;气逆咽梗不适加旋复花、生赭石;食少难消加鸡内金、炒谷麦芽、乌梅;大便溏薄加山药、扁豆、减栀子、丹皮量;头眩目涇者加枸杞子、甘菊,去柴胡。
药方:
太子参15克 麦门冬15克 制半夏7.5克 柴胡6克 生白芍10克 炒栀子7.5克 丹皮7.5克 青皮10克 丹参15克 甘草6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