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儿泄泻,临床所见以伤食和风寒泻、湿热泻(湿重)者为多。故孙氏取花椒、肉桂为末,外敷神阙(脐窝),或用自拟覆脐止泻散(花椒、吴茱萸、肉桂、小茴香、淡干姜各等份,共研细末。以瓷瓶或玻璃器皿盛贮,勿令泄气,每次3g,盛入小纱布口袋内,将袋口扎好,覆于患儿神阙穴上,外以纱布绷带固定,24小时后取下,连续使用2次,计48小时为1个疗程)敷神阙,1〜2次即愈,较少服药。
【验案1】蒋某女,6个月。患儿之母乳汁满溢富含脂肪,常因过纳而有伤脾胃,或吐或泻,时作时止。近来便次增多,日数行,稀薄如蛋花汤样,舌苔白厚而腻,指纹淡暗,幸无表证, 神情尚佳。此为伤乳泻,当无大碍,唯须慎风寒、节乳食,泻止乃吉。药用:肉桂、花椒各1.5g,共研细末,分作2份,取一 份置于脐窝,暖脐膏一张贴护,24小时后揭去,余1份再用如前法。上药敷贴1次后,泄泻止,腹胀消,嘱节制乳食,不宜过饱,方可避免腹泻再作。
【按语】小儿泄泻与“脾”、“湿” 二字攸关。《黄帝内经》云:“脾病者,虚则腹满肠鸣,飧泄,食不化”;“湿胜则濡泻”,故治泻多从健脾利湿着手。如腹泻日久,脾病及肾,又需结合温肾药治疗。散中运用味辛性热之花椒温脾胃,止泄泻;肉桂味厚,甘辛大热,壮命门之阳。两药合用,温运脾肾之阳,故此例 患儿敷贴1次即愈。
【验案2】陶某,男,1岁。1987年8月21来诊。大便泻利稀黄,日行10余次,味臭如败卵,腹痛啼闹,泻后稍安,口干欲饮,饮入即吐,嗳噫酸腐,舌苔淡黄厚腻,指纹紫滞。大便常规检查有不消化食物,脂肪球(+ +)。证属脾胃运纳失常之伤食泻,予覆脐止泻散温脾和胃。药用:覆脐止泻散6g,分两次覆于神阙穴上,每次覆24小时,连覆两次。覆后腹泻、呕吐均止,腹部胀痛消失,嘱注意饮食调理,未再用药。
【按语】覆脐止泻散中,除温运脾肾阳气之花椒、肉桂外,尚有吴茱萸、小茴香、干姜,其中吴茱萸辛温,暖脾胃而散寒邪,燥肠胃而止久滑之泻;小茴香辛温,开上下经之通道,调中止呕下食;干姜辛热,燥湿而补脾。诸药合用,共奏温脾胃、除寒湿之效,故用治小儿风寒泻、伤食泻、湿热泻(湿重)较为合拍。此例患儿属于伤食泻,故用此散覆2次即痊愈。
【验案3】许某,男,2岁。1986年8月11日初诊:患儿面色萎黄,形体瘦弱,纳少运迟,大便日行三四次、质溏软,寐时磨牙。近日便次增多,伴完谷不化,神情委顿,舌质淡、苔白腻,指纹淡暗。大便镜检:脂肪球(+ +),不消化食物残渣(+ +)。此病延日久,脾虚欠运,胃气失和。给予覆脐止泻散6g,分2次覆挤。二诊:覆后便次减少,大便质薄略稠,神情转佳。唯脾虚日久,一时尚难恢复,拟健脾和胃法治之。药用:米炒太子参6g,茯苓9g,陈皮2.4g,砂仁2g,白豆蔻仁(杵,后入)2g,炒白扁豆 9g,炙鸡内金3g,焦薏苡仁9g,炒谷芽6g,麦芽6g,炙甘草1.5g,红枣3枚,煨姜1片。2剂。另予覆脐止泻6g覆脐。三诊:腹泻已止,大便正常,惟纳谷欠馨,按汤方用药加3倍剂量为散,每日3次,每次3g,以善其后。
【按语】此例患儿因脾虚日久,一时尚难恢复,故用覆脐止泻散令泄泻好转后,改用健脾和胃之汤、散调治,缓以收工。
孙谨臣(1884〜1973),男,江苏省仪征市人。为“小儿神医”朱冠臣的第三代传人,著名老中医。行医69年,以崇高医德、善治小儿病而闻名遐迩。撞长治疗痘疹、伤寒、疟疾、疳积、惊风、结胸、咳喘诸病,尤善调理小儿脾胃。
孙氏对于小儿腹泻,根据其外感、内伤,分为寒湿、湿热、虚寒诸证的治疗,或用药内服,或用药外敷;治疗疳积,根据其所在部位,或用药物内服、外治,或用手法捏揉,不拘一格,但皆疗效卓著。
分享到:
上一章: 孙谨臣暖胃温脾治小儿腹泻的案例分析
下一章: 孙谨臣苦泄辛润治小儿腹泻的案例分析
资讯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