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仙格汤治腹泻:
组成:仙鹤草30克 桔梗6克 乌梅炭4克 白槿花9克 炒白术9克 广木香5克 生白芍9克 炒槟榔10.2克 甘草4克
功能:补脾敛阴,清化湿热。
主治:久泻,包括慢性菌痢、阿米巴痢及慢性结肠炎,经常泄渴,时轻时剧,时作时休,作则腹痛、腹胀,大便溏薄,夹有粘液,间见少许脓血,反复发作,久治不愈者。
用法:1日1剂,水煎两次,分二次服。
方解:本方用桔梗不是取其升提之功,而是取其排脓治痢之效,凡泄鄉大便夹杂粘冻者,取桔梗甚效。白术、木香健脾而调气;白芍、乌梅、甘草酸甘敛阴,善撩泻痢而缓解腹痛;白槿花味甘性平无毒,能清热利湿凉血,常用于肠风泻血、血痢、带下,用治痢疾,有一定疗效,其不仅能迅逢控制症状,且长宁退热;槟榔本为散结破淤,下泄杀虫之物,若用小剂量则善于行气消胀。诸药合之,共奏补脾敛阴、清热之功。
加减:本方用治阿米巴痢疾时,应另加鸦胆子14粒,去壳分二次吞服;慢性痢疾、慢性结肠炎肝郁脾滞征象较著者,去槟榔,加柴胡4.5克,萆蘚15克,秦艽9克;腹痛甚者,应加重白芍与甘草用量:白芍15-30克、甘草9-15克;泄泻日久,体虚气弱,而腹胀不显者,去木香、槟榔,加炙升麻5克、党参 12克、炎芪15克。凡久泻证属脾肾阳虚或为肾阳不辑者,则非本方适应证,当以附子理中或四神丸治老。
2.清理肠道汤:
组成:小条岑12克 赤芍15克 白芍15克 粉丹皮12克 桃仁I2克 生苡仁30克 冬瓜子30克 马齿苋30克 败酱草30克
功能:清肠燥湿,除积导滞,解毒消炎。
主治:湿热停渍大肠而引起的大便次频,中带粘垢,便后有不尽感,或见肛门下坠、疼痛等证,在现代医学多认为系结肠炎或结肠溃疡。
用法:先将诸药浸泡在清水中,水须没药渣一寸左右。约半小时后,以文火煎煮,沸后再煎10分钟,然后倒取药汁约100毫升,温服。第二次煎药时,用水可较头煎略少,因药渣已经湿透、其余煎煮同前。服药时间宜与吃饭隔一小时以上,饭前饭后均可。
方解:本方系脱胎于芍药汤”、“大黄牡丹皮汤”,去除其中的因于泻下而增添病人痛苦#的大黄、芒硝等药,增加消炎、解毒的败酱草、马齿苋等药,着眼于大肠的炎症。通过“肺与大肠相表里”的基础理论,选择一些既治肺又治大肠的药物,如;桃仁、苡仁、冬瓜子等。这样既使大便积垢之腑实证与脾虚水泻有所区分,同时又与便脓血的痢疾划清界线。特别是把民间治痢疾、消大肠炎症的马齿苋用进正方,为治疗本病增加了疗效。
加减:后重甚者,加广术香3克、槟榔6克以导滞行气;热象明显者,加川黄连6克,以清热燥湿消炎;病延日久,加肉桂3克以厚肠化湿;下腹胀满,加炒莱菔子15克以下气宽膨。
3.乌梅败酱方:
组成:乌梅12—15克 败酱草12克 黄连4.5—6克 木香(后下)9克 当归1O克 炒白芍12-15克 炒枳实10克 太子参12克 炒白术10克 茯苓15克 葛根12克炙甘草6克
功能:清热化湿,调气行血,健脾抑肝。
主治:慢性非特异性绩肠炎。长期腹泻,大便粘滞或带脓血,腹痛坠胀,或里急后重,脘腹痞河,纳少乏力,面色黄白,舌质暗滞,苔腻,脉弦缓滑。
用法:水煎服,毎日二剂,分二次服。
方解:方中白术、太子参、茯等、炙甘草四君健脾益气;乌梅、白芍柔肝,缓急止痛,乌梅擅涩肠止泻;木香、黄连擅治泻痢;当归养血和血;败酱草苦、微寒,功擅解毒排脓;葛根升阳止泻;枳实抑肝理气。诸药合用,共奏健脾、抑肝、清热、利湿之功。
加减:大便脓血,口苦患躁,舌红苔黄腻,脉弦滑,热盛邪实者,减太子参、白术等健脾益气药,加白头翁、秦皮、大黄炭、炒榔片等清肠导滞之品;胃脘痞闷,舌苔白腻,湿阻气滞者,酌加苡米、白蔻。
4.久泻断下汤:
组成:炙椿皮9克 土茯苓9克 川黄连6克 炒千姜6克 石榴皮4-6克 防风4克 广木香4克 炙米壳9克 元胡4克
功能:燥湿开结,寒热并调,理气涩肠。
主治:过敏性结肠炎,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。
用法:用清水浸过药面(约350毫升),煎至150毫升,滤出药液,渣再用水250毫升,煎至100毫升。滤出药液合一处,搅匀,分两份,先服一份,另一份间隔6小时服,也可加大剂量改作散剂或丸剂。丸剂每服9克,散剂每服6克,日服二次,勿在 铜铁器中煎、捣。
方解:方中以椿皮、土茯苓、黄连燥湿清热治病因;以干姜之辛鋒配黄连之苦寒解肠之寒热郁结;乌梅、米壳敛肠止泻以固其本;复以木香、元胡理气 活血,防风胜湿升清,共复其用;谱药相合,侧湿热清,郁结解,溃疡愈,肠气和而功能复,是之劳久泻、久痢的一个通用方。
加减:便下粘液量少而后重甚者,去米壳加槟榔6克,以降泄肠中气滞;大便溏;量多有热感者,加薏该仁15克一20克,以利湿健脾止泻;日久气虚肢倦乏力者,加党参12克。
5.姜莲养肠汤:
组成:干姜3克 毛姜10克 阿胶10克 旱莲草20克 当归10克 黄连6克 白术10克 木香6克 防风6克 炙甘草6克
功能:燮理阴阳,祛邪厚肠止泻。
主治:慢性腹泻(慢性结肠炎等)。症见腹泻经久反复不已,大便溏薄,自二三次,夹赤白粘液,腹痛隐绵,按之不减,型体消瘦,四末不温,神疲倦怠,纳谷不馨,腺腹不适,口干粘或苦,不甚喜饮,舌质淡红或暗红,多细裂纹,苔薄白微腻。
用法:每日1剂,头煎2煎药液合并约400毫升,早晚2次空腹分服。其中阿胶应另炖烊化,分2次兑入药液中。症状缓解取得疗效后,可以上方剂量比例,研末(阿胶烊化)为丸,每日服10克,日2次空腹吞服,以资巩固,以2—6个月为宜。
方解:本方以干姜、白术、炙草温中健脾益气,合补肾温阳,暖土止泻之毛姜温补脾肾,眴养肠腑;阿胶、旱莲、当归滋阴清热养血,其中阿胶必不可少。毛姜、当归尚能活血行血,与行气止痛之木香为伍,可使郁滞日久之肠腔脉络流畅,气血通运;黄连清热搏火,燥湿厚肠与辛热之干姜同用,久结之寒热可得清散,内西之湿浊亦能于苦辛通降中消化;更佐风中润药之防风,升散询运于胃肠间,使补而不滞,滋而不腻,结者能散,郁者能达。
加减:湿热偏盛者,加马齿宽30克;便血或赤冻多者,加地榆10克、鸦胆子(每服15粒,去壳吞服,日2次);阴虚偏甚,泻下量多者,加乌梅20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