林沛湘(1906〜1998),男,广西责港人。著名中医内科专家,广西中医学院教授。1990年被国家三部委联合确认为国家级名老中医,曾任中华中医学会理事,广西中医学会副会长。长于中医基础理论研究,尤精《内经》,强调“治病必求于理”,从医60余年,擅治内科杂病及眼科疾病。
林氏认为,肝硬化及肝癌的基本病机是肝虚瘀结。肝虚,指的是肝脏的阴血亏竭,肝气虚衰,并使得肝用失常。瘀结是正虚与病邪内侵所致,其实为一种病理产物,又作为病因反过来影响肝、脾、肾的功能。瘀结既是血瘀,又有痰(湿)瘀、毒瘀及气滞之意。肝癌正虚以肝体为首,邪实以瘀血为要。在治疗上,林氏认为以壮肝逐瘀为要,并自拟壮肝逐瘀方。
【处方】灵芝30g,黄精20g,当归15g,枸杞子15g,党参20g,黄芪20g,巴戟天15g,鳖甲30g,穿山甲15g,土鳖虫15g,水蛭15g,虻虫10g,鸡内金15g,三七5g,绞股蓝20g,香附10g。临床运用时可以用汤剂或散剂,并须视脏腑气机之偏衰及病邪之强弱辨证,化裁而治。
【功能主治】扶正壮肝,活血逐瘀;主治肝硬化、肝癌及其合并腹水。
【处方分析】壮肝逐瘀方的组成有两个特点:一是补益药多,二是药味多。肝硬化之瘀血证候,日久重笃,已成癥瘕之势,且为腹水主要原因之一,非一般活血药物所能及。方以灵芝、党参、黄芪、当归及黄精、枸杞子、巴戟天益气养阴壮肝,兼顾健脾益肾;鳖甲、土鳖虫、水蛭、虻虫、穿山甲等活血逐瘀,破积消癥,软坚散结,对祛除肝脏的陈瘀旧血,通理血脉之涩滞比较适宜。加鸡内金则能助前药消积之力。且水蛭还有利水之功,可谓一举多得。
三七一味,林氏体会它药力峻而性温和,活血而不耗血,止血而不涩血,是疗瘀的要药,对于肝硬化及肝癌既有血脉瘀塞,又见凝血障碍的病理变化来说,用之十分合适。伍香附行气,可消补益药壅滞之虞,助活血药逐瘀之力。诸药合用,充分体现益肝扶正、活血逐瘀的治法,可见该方适用于肝硬化、肝癌及其合并腹水的全过程。
【加减法】林氏认为,正虚性质的变化,是证候的主导,其中以阴血不足及气阴两虚居多,见阳虚者则其病较重。因此除了扶正壮肝、活血逐瘀之法外,还须结合不同的正虚证候辨治。其阴血亏损者,多用一贯煎为基本方;气阴两虚者,常选党参、黄芪、当归、白芍及黄精、女贞子之类;阳虚阴寒者,则用茵陈术附汤加味,待阳复后,改用他法治疗。
至于清热解毒药物,林氏常加虎杖、白花蛇舌草、田基黄、板蓝根。绞股蓝等,若症见以腹水为主要临床表现,水害即成,还须渗利,可用大剂量白术(30〜60g)与赤小豆(50〜100g)。他认为此二药苦温与甘凉相济,能补脾益胃,渗利兼施而除胀下满,如再与五皮饮合用,疗效更明显。
【验案】钟某,男,67岁,1990年5月5曰因右胁疼痛2个月伴腹胀和进行性消瘦初诊。于2个月前出现右胁疼痛,并逐渐见腹胀、尿少、纳差、体重减轻及面目黄染,病后在某医院治疗,病情无好转,今延中医诊治。现除前症外,还见两足水肿。
诊见精神差,消痩,目黄无华,面色晦暗,心肺未见异常,腹部膨隆,腹水征存在,两下肢踩部以下凹陷性水肿,舌淡暗,舌苔少,脉细弦。肝功能: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75U/L,麝香草酚油度实验6.3U/L。甲胎蛋白阳性。血红蛋白89g/L。B超:肝脏实质性占位,右叶3个约45mmX(35〜30)mmX25mm大小不等的实质性占位,肝硬化、腹水。西医诊断:原发性肝癌,肝硬化。中医辨证属肝气阴两虚,脾肾倶亏,邪毒瘀痰互结。治宜壮肝益肾健脾,逐瘀祛毒解毒。
处方:①壮肝逐瘀方:灵芝30g,黄精20g,当归15g,枸杞子15g,党参20g黄芪20g,巴戟天15g,鳖甲30g,穿山甲20g,土鳖虫15g,水蛭10g,虻虫10g,丹参20g,鸡内金15g,三七10g,绞股蓝20g,香附10g。1剂,研末,每次3g,每日3次,以汤药送服。
②煎剂:黄芪20g,党参15g,黄精20g,当归10g,女贞子20g,丹参15g,鸡内金10g,白术30g,赤小豆50g,虎杖20g,白花蛇舌草20g,鸡骨草20g,田基黄20g,半枝莲15g。7剂,水煎服,每日1剂。服用前方7剂后,精神好转,腹胀减轻,尿量增加,纳食不香,舌质淡暗,舌苔白腻,脉细弦。仍守上法为治,前方汤剂加山楂10g,14剂,送服散剂。服前方14剂后,各种症状继续减轻,腹胀已不明显,舌质暗红,舌苔白黄相兼,脉细弦。正气之不足似由气阴两虚转为阴虚,治宜改以益阴为主,以一贯煎化裁。
药用:生地黄15g,枸杞子15g,麦冬15g,北沙参15g,石斛7g,当归10g,田基黄20g,赤小豆50g,白术30g,虎杖20g,半枝莲20g。20剂,水煎服,每曰1剂,送服散剂(药物同前)。此后根据临证的证候,用5日方和26日方的煎剂为主,随症增减,送服壮肝逐瘀方组成的散剂。继续治疗3个月,腹胀消失,复査B超肝内占位明显缩小,无腹水,肝功能正常,甲胎蛋白阴性。持续治疗到1996年2月,病情稳定。
【按语】本案病人属肝虚瘀结,正虚是证候的主导,腹部膨隆、腹水、两足水肿为标,治疗应当以壮肝逐瘀为要,壮肝即是扶正,包括益肝、健脾、补肾以养肝之阴血为主,兼顾健脾益肾,而补正气。瘀结是正虚与病邪内侵所致,补正气之余兼逐瘀祛毒解毒,标本兼顾。
分享到:
上一章: 老人频繁腹泻且腹部有包块 竟查出胆囊穿孔
下一章: 没有了
推荐阅读
资讯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