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个世纪初,世界上三分之一人死于肺炎、结核、肠炎及腹泻。今天因肺炎和流感死亡的人数则不到4.5%。这是人类应用抗生素在公共卫生领域取得的重要成果,但人类却又走到了事情的另一个极端:滥用抗生素导致耐药菌的出现及广泛传播。那么,抗生素耐药性是怎么回事。
抗生素耐药性,到底是什么?抗生素的耐药性并不是人体对抗生素产生耐受,而是人体内的病原体产生耐受。耐药性指的是细菌、病毒、真菌和寄生虫等微生物发生改变,使原有针对性的治疗药物变得无效。致病菌产生耐药性之后,抗生素在体内无法识别病菌或对其发起攻击。通俗地说,抗生素的耐药性,其实是在体内产生了耐抗生素的一种新型病菌,而这种新生物的出现可对全人类的健康形成威胁。
为什么会有抗生素耐药性?了解耐药性,首先要从抗生素的“抗菌”机制谈起。抗生素战胜细菌也无非就靠那么几招:一是抑制细胞壁的合成;二是抑制蛋白质的合成;三是抑制 DNA 的合成;四是感染细菌生长繁殖。
然后,细菌通过基因突变,改变自身结构,来削弱抗生素的作用效果,从而产生耐药性。抗生素的种类和战斗模式是有限的,而细菌却可以万千变化躲避打击。就这样,那些抗生素打击不到的落网之鱼可凭借其顽强的生存力不断壮大,它们不仅可自身繁衍,还可以把“抗性”通过基因传染给其他细菌。
基因突变是产生耐药细菌的根本原因,但如果没有抗生素滥用,耐药性不会以如此快的速度蔓延开来。在抗生素大规模医用之前,耐药效果对细菌几乎没有意义,突变自身的有害效果更加重要,所以耐药性基本不可能传播开来。然而,如果机体出现感染时,未能一次性使用大剂量抗生素把细菌彻底杀死,就会让这些不那么敏感的萌芽菌株留存下来建立新的种群;新种群会在此基础上继续突变。剂量使用不足,没有完成疗程,更换过于频繁,这些因素都会大大降低杀菌效果,让急性感染转为慢性感染,迁延不愈,给耐药菌可乘之机。
滥用抗生素的危害还不仅仅是促生抗药性。不合理使用抗生素可造成肝肾损伤,影响儿童牙齿和骨骼发育。此外长期使用某种抗生素,还可能打破体内菌群平衡,引起某种细菌不受制约的条件下大量繁殖,造成二重感染。
耐药性泛滥,应该怎么做?首先,在社会各个层面应进行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宣传。个人和医生应合理使用抗生素,做到“对症下药”,并严格控制用法、剂量和疗程。其次,临床用药时应开发快速细菌检定方法,尽早获得细菌耐药信息,避免盲目用药。治疗时可采用多药联用,减少耐药的可能。并且,医院应组织传染病学科及相关专家,对院内抗菌药物使用加强监管并对相关科室人员进行定期培训。此外,因耐药菌出现的速度要远高于新抗菌药物研发的速度,一些具有研发能力的公司为了利润,会转而将注意力转向治疗慢性病的药物,从而进入恶性循环,因此应对新型抗生素药物研发加以鼓励和扶持。
分享到:
上一章: 世界提高抗生素认识周介绍
下一章: 抗生素介绍
资讯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