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1.纳阴丸
【组成】山柰2.5克,川乌2.5克,大椒2.5克,全蝎3个,柴胡10克,羌活10克,白枯矾1.5克,升麻1克,大蒜5克,补骨脂5克(与蒜同焙),麝香少许。
【制法】蜜丸。上药共研为细末,和匀,炼蜜为丸,如弹子大,备用。
【用法】外用。将药丸用绵裹,用线扎口,纳阴中,留线头在阴外。
【功能】解毒散寒、止痛祛风、除湿止痒。
【主治】妇人脐下寒痛如冰。
【出处】引自清代陈梦雷《医部全录》。屡用效佳。
42.桑寄生散
【组成】桑寄生18克,川续断15克,赤芍药18克,白芍药18克,桂枝9克,生乳香9克,生没药9克,制香附9克,玄胡索6克,炒桃仁9克,红花9克,砂仁3克,藿仁3克,云母粉9克,莪术4.5克,京三棱3克,炙甘草3克,麝香0.15克(后入),沉香1克。
【制法】散剂。上药共研极细末,和匀。贮瓶备用,勿令泄气。
【用法】口服。每次服9克,每日服2~3次,温开水冲服。
【功能】调补肝肾、理气活血、止痛调经。
【主治】痛经。
【出处】引自《名医治验良方》。马龙伯方。屡用效佳。待痛经及诸症基本告愈后,再进丸药以善后。丸方药用云茯苓30克,川桂枝46克,赤白芍24克,粉丹皮30克,生桃仁18克,鸡内金18克,焦六曲60克,麝香0.6克。共为细末,炼蜜为丸,每丸重3克。每次服1丸,早、晚各服1次,温开水送服。
43.痛经散(五)
【组成】当归10克,川芎10克,赤芍药10克,炒香附子10克(捣碎),郁金10克,红花10克,莪术10克,丹皮10克,乌药10克,玄胡索10克(捣碎),川楝子10克,生乳香10克,生没药10克。
【制法】散剂。上药共研极细末,和匀,贮瓶备用。
【用法】口服。每次服9克,每日服2~3次,温开水冲服,黄酒为引,或每日1剂,水煎服。
【功能】活血化瘀、理气止痛。
【主治】女子月经不调、经期或经前小腹坠胀疼痛、经色紫暗、有血块、舌红、脉弦。
【加减】小腹冷痛甚者,减丹皮、香附子,加干姜6克,炒小茴香10克;伴腰腿酸痛者,减丹皮,加怀牛膝10克,生山药30克;若月经后期,小腹微微作痛者,肾虚也,减红花、赤芍药、莪术、川楝子,加熟地黄、菟丝子、生山药、肉苁蓉以填补冲任。
【出处】引自秦世云《临证要方》。
44.当归芍药片
【组成】当归9克,白芍药30克,泽泻24克,茯苓12克,白术12克,川芎9克。
【制法】片剂。先将当归、川芎、白术分别蒸馏提取挥发油,留取残渣及母液。茯苓研细粉,过120目筛,留取粉11克,剩余粗粉和泽泻、白芍药及以上残渣,以20%乙醇渗漉,取液,和以上母液减压浓缩成稠膏,与茯苓细粉串研,低湿干燥,再研细粉过80目筛,混合均匀;用适量乙醇拌和制成颗粒,低温干燥,最后喷入挥发油,和匀,压片,片重0.38克,贮瓶备用。
【用法】口服。每次服6〜8片,每日服3次。温开水送服。
【功能】养肝、益血、止痛。
【主治】妊娠腹痛、经行腹痛。
【出处】引自《重庆市中药成方制剂标准》。屡用有效。
45.经痛片
【组成】丝瓜络12克,当归9克,金银花9克,甘草3克,豺皮樟9克,黑老虎12克。
【制法】片剂。将黑老虎、丝瓜络、当归、金银花、甘草各100份,加水过药面煮沸3小时,再加水过药面,煮沸2小时,将两次滤液所得混合,浓缩至500毫升。再将上药液置水浴上蒸发至100~200毫升,加入95%乙醇(其量为药液的20%),将100份豺皮樟,研成细粉,过筛,加入流浸膏内,同时加入淀粉约500克,搅拌均匀后,制成颗粒,烘干,整粒,压制成片,每片重0.3克。贮瓶备用。
【用法】口服。于月经前2~3天开始服用,每次服5片,每日服3次,温开水送服,3~6天为1疗程。一般连服3个疗程。
【功能】活血通络、调经止痛。
【主治】痛经。
【出处】引自曹春林《中药制剂汇编》。
分享到:
上一章: 盆腔炎性包块 困扰女性的痛苦源头
下一章: 治疗闭经的中药偏方7
推荐阅读
资讯文章